關於四叉貓共諜肉搜事件:呼籲避免強制出櫃及複製原住民族刻板印象

原創著作共同聲明

4/15/2025

上週六(12日)晚間,網紅四叉貓於其個人臉書Threads帳號發文,揭露其中一名共諜案涉案者從母姓及曾就讀女子高中的經歷,使其族群及性別身份引發廣泛討論。

我們支持依法調查與處理共諜案件,並強調國安問題不容忽視。然而,對犯罪嫌疑人的追查應聚焦於事證與案件本身,而非其性別、族群或其他無關案件的個人背景。無論涉案者是否有罪,其基本人權與人性尊嚴皆應受到保障。再者,公共討論應具一定程度的性別與文化敏感度,以便減少偏見的鞏固。

四叉貓在其貼文中主動提出涉案者在高中時期「為了原住民35%加分」而「改母姓」的詮釋,此說法涉及對原住民族的偏見與誤解。長期以來,原住民族人在族群認同、法定身份與家庭結構之間,面臨多重壓迫與制度性的障礙。

特別是在憲法法庭作出「111年憲判字第4號」判決之前,「原母漢父」家庭的子女絕大多數更因漢人父系從姓習俗而登記為父姓,導致在台灣的定居殖民法制之下,因而喪失其法定原住民身分。在族群認同的歸根與法定原民身分的爭取路上,原母漢父的子女同時遭遇了殖民國家的同化邏輯和漢人社會針對原住民的偏見及誤解。

具有性別歧視效果的原民身分法制將原住民族人的族群認同追尋以及從母姓經歷直接化約為「加分工具」,不僅抹煞其歷史脈絡與制度困境,更有延續性/別化種族主義(sexualized / gendered racism)之虞。

此外,四叉貓揭露涉案者還未成年時曾就讀單一性別高中的資訊,不僅沒有說明且難以證明其與共諜案有直接關聯,亦無助於讓社會大眾釐清案情或更了解國安議題,實質上構成未經當事人同意的「強制出櫃」。

即便涉案者可能犯下違法行為,除非其身份認同或社會關係與案情之間存在明確的直接關聯,比如性犯罪或仇恨犯罪通常涉及這些資訊,否則亦不構成侵害其「隱身權」(the right to stealth)的正當理由。

我們雖然無法揣測四叉貓詮釋涉案者是「為了加分」而從母姓以及暴露涉案者的跨性別身分的意圖如何,我們認為將這兩個常被社會大眾誤解為「自利」和「欺騙」的議題主動提出,只會轉移社會焦點以及激化偏見。

我們呼籲大眾與媒體在參與公共討論時,應秉持對人權的尊重與對結構性壓迫的理解,避免將個人身份作為政治攻防的武器,更不應該透過污名化、非人化的敘事,加深對原住民族、性/別少數族群的誤解與傷害。唯有在具備性別及文化敏感度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往建立真正兼顧國安與人權的台灣社會邁進。

——— 參考資料 ———

四叉貓共諜出櫃臉書貼文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4XGAY/posts/pfbid09qCDkpxHg1pKQ3MNELv2wfBqpGLPJfHgUyUdmDFUeTWA21CCx6UMWQqMbYNyxsMRl?locale=zh_TW

四叉貓共諜出櫃Threads貼文連結:https://www.threads.net/@4xgay/post/DIWhnwHTn3R

Semaylay i Kakubaw 賴俊兆〈原住民身分取得的性別歧視〉:https://www.twba.org.tw/upload/article/20221215/53496f676fc7437d9d61f378c5091cf3/53496f676fc7437d9d61f378c5091cf3.pdf

臺大原住民學生反歧視行動小組【529反歧視行動後聲明】:https://www.facebook.com/NTU.Indigenous.antidiscrimination/posts/pfbid0317Ds9tkKMSXsBLRNdqRsmipUEu1CViCfkLf4PcUqwkDXJKy5je9itRnDKuHECqzwl

李修慧〈近 10 萬原民與非原民通婚子女受影響,大法官「從漢姓釋憲案」釐清認同權與平等權〉:https://rightplus.org/2022/04/22/name/

楊佳羚〈性/別化的種族歧視:後殖民女性主義的觀點〉: 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5/06/23/yangchialing-2/ + 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5/06/25/yangchialing-3/

呂一銘〈媒體處理隨機殺人事件 應適可而止了〉:https://feja.org.tw/38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