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缺的非二元家長稱謂

非二元原創著作

有靈

4/21/2024

【原創著作】欠缺的非二元家長稱謂
作者:有靈
校訂:楊剛
作圖:玟臻

「對了,我想到另外想問的問題。」

我正在跟一個同志家長社服機構做諮詢。我和我伴侶去年開始討論我們的成家計畫,希望在台灣能找出任何給予跨性別和非二元家長的資源。

「我最近在跟所有身邊的非二元朋友聊非二元家長稱謂,請問同志家長們怎麼被稱呼?」

員工分享了有些家長會用「爹地」或「媽咪」取代「爸爸」或「媽媽」,但這些富有性別意涵的稱謂幫不了我。他也說有些家長會直接叫名字。

「直接叫名字的話,我會非常不習慣。我目前跟另外一位非二元準家長討論出的兩個選項是『親親』或『家家』,他喜歡『家家』而我目前比較偏向『親親』。你覺得呢?」

半秒之頓,眼睛略睜。他語氣平靜地回答:「我沒有冒犯的意思,但你必須知道,有時候家長會希望孩子用一種稱呼,但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一定會聽你的話。就像是我們有些女同志家長希望孩子直接叫她名字,但孩子還是堅持叫她『媽媽』。」

我露出了些許惆悵的表情,怎麼會有被刺的傷痛?他說的很有道理。孩子將浸泡於一個「爸爸媽媽」、甚至「爹地爸爸」和「媽咪媽媽」的社會。在這種情況忽然要求孩子用嬰嘴難以發出的「親親」稱呼我,他怎麼可能聽我的話?

. . .

幾天後,我跟另外一位非二元準家長朋友通話分享我的諮詢經驗與後續的思緒。

「你不覺得這樣對孩子非常不公平嗎?」我坦承發問。

「這樣」指的是孩子上學進入社會時,一定會意識到他不男不女的家長有多麼凸出,每次被問關於「爸爸媽媽」的事就要矯正解釋我的狀況,每次說出「我的家家⋯」、「我的親親⋯」、「我的⋯」任何非二元家長稱謂時就要解釋稱謂的意思。連我們這些非二元成人都很討厭一直被要求解釋我們的存在,很想卸下這個二元世界所強加於我們身上的負擔。我們怎麼能把這種負擔傳給孩子?

朋友見怪不怪地回我:「不會啊,同志家長們的孩子都是這樣,必須向同儕解釋他們有兩個爸爸或兩個媽媽。」

「但他們至少認識其他同志家庭,」我開始有一點煩躁地回嘴,「孩子有其他同志家庭的同儕,家長們可以去同家會取得資源和支持,而我們沒有這種社群,我們的孩子周邊很可能不會出現同樣有跨性別或非二元家長的同儕。」

「確實會面臨很多挑戰,」他語氣始終如一,「但我覺得只要家庭環境有夠堅強驕傲、有夠情感支持和主導,孩子會有足夠資源面臨一切。而且對孩子來說,家內才是『正常』,家外才是『奇怪』。」

我雖然知道我的朋友想要安撫我,但我的情緒越來越煩躁,怎麼感覺他沒有真正回答我呢?我發現這是因為我還沒問出我內心真的想問的問題。

「如果孩子硬要叫我『爸爸』或『媽媽』,我寧願他叫我『媽媽』,所以我正在想,如果我開始 pass 為女性,這樣會不會對孩子比較好?」

「乾!」我朋友爆笑。「你知道你這個邏輯有多麼荒謬嗎?我舉個例子。我想當個單身家長,這個社會對單親家庭非常不友善,單親的孩子一定會內化很多汙名,說不定他甚至覺得沒有雙親很不完美、覺得自己的家庭背景很破碎很難過。我和其他單親家長是不是就應該立刻花一大堆時間和力氣找個伴侶順從雙親霸權,否則我們就『虧待』了我們的孩子?我並不想要找個伴侶,你並不想要當個女生,我們為什麼要複製這些把我們排除在外的框架?」

「你說的很有道理⋯⋯」

. . .

美國近幾年有越來越多非二元家長們願意公開分享他們的故事,如 Andrea BennettDanny Wakefield。同時,網路上開始有專門給跨性別和非二元家長的臉書社群支援團隊。在這些互助空間裡會經常聽到各式各樣非二元家長稱謂,如 Zaza 和 Mapa,也有一些人直接用傳統的家長稱謂。非二元家長的英語資源和社群可說是越來越發達,但是我在這些社團潛水一年多後,發現這些資源其實幫不了我。社群內的美國人不理解台灣這邊的脈絡、我們既有的醫療資源、非二元者在台所面臨的事或台灣語境和詞彙中的性別含意。

今天是 4 月的第三個禮拜日,也就是「非二元家長日」(Non-binary Parents Day)。居住美國博士頓的非二元家長 Johnny Blazes 在 2017 年時,為了慶祝其他被母親節、父親節二元選項排擠在外的家長們而創造了非二元家長日。我還在摸索我跟這個節日的關係。如同我不想使用「爸爸」或「媽媽」的家長稱謂,我也不想被母親節或父親節慶祝。因此,一部分的我確實從二元家長日感到歸屬感,但同時,一部分的我覺得這個節日很疏遠。

台灣不是美國。我並不想在美國養育孩子,我想在台灣養育孩子。但這邊的資源和支持網在哪裡?台灣這個社會有辦法接受非二元家長的存在嗎?

. . .

「你覺得『侔侔』怎麼樣?」

我又問了所有身邊的非二元朋友們。其中一位上一輪告訴了我,依照語言學的研究,嬰兒經常會先學會發出雙唇子音,所以我就開始從 ㄅ ㄆ ㄇ 想,結果想出「侔侔」的非二元家長稱謂。

「感覺很可愛 這是一個發明(?)嗎 😆

「它很可愛,但我不知道它會否 catch on」

「我覺得很可愛
喜歡
而且小孩應該也很好發
只是不知道會不會跟媽媽太像」

「也是日文桃子的發音」

我還在摸索我跟「侔侔」這個家長稱謂的關係。我自己蠻喜歡它,但說不定會有更適合我、抑或更適合台灣脈絡的稱謂?我還有時間持續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