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愛情常規化所衍生的有毒關係正典

熱門文章無性戀無浪漫多重關係翻譯著作

有靈

2/14/2024

【翻譯著作】五個愛情常規化所衍生的有毒關係正典
本篇文章原刊於 每日女性主義 Everyday Feminism
原文作者:米洪·尼爾(Michón Neal)
原文出版日期:2016/04/08
譯者:有靈
校訂者:常衿 & 王弈絜

譯者筆記:

西洋情人節可能是我最討厭的節日。今天選擇出這篇富有戰論性的反調文章,也就是我發洩厭倦情緒的方式之一。與其以情人節的消費/情感結構陶醉自己,不如從原文作者的無浪漫、非典型親密關係的角度重思關係階層何必的大哉問。

「小的時候,大家都會跟你說:人生就是長大,找工作,結婚,買房子,生孩子 — –沒別的了。但是這個世界的真面目更奇怪、更黑暗、更瘋狂,比他們說得好多了。」- 艾爾頓,《超時空奇俠》(Doctor Who)之〈愛與獸〉(Love and Monsters)

大哉斯言。

對於身為無浪漫 (一個對於浪漫關係和行為毫無興趣的傾向) 的我們而言,我們比多數有浪漫人士更能了解這句話的深意。

我們其實都活在一朵雲下,在其中窒息,幾乎無人知曉。這朵陰險的雲恥笑著友誼和其他浪漫關係之外的親密。

這朵雲無孔不入,連在非單偶制的社群裡,無浪漫者也會被另眼相待。

這朵毒雲叫做愛情常規化,而且它非常有害。

根據伊莉莎白·布雷克(Elizabeth Brake)的說法,愛情常規化本質上「預設每個人都應該追求中心化、排他性的愛情關係。這種關係是常規性的,亦即應該優先於其他類型的關係。」

換句話說,愛情常規化是人們經常步上的「關係正軌」:談戀愛、同居、結婚、生小孩、拋棄所有(或至少多數)的其他人。

所有不想要這一切的人,或是想跟朋友、家人或柏拉圖式愛人擁有這一切(除了談戀愛的部分)的人,都被貼上「有問題」的標籤。

對於我不想結婚,跟我姊姊共同養育小孩(不論我們跟誰在一起),而且想跟我的朋友們同居一事,大家覺得非常、非常奇怪。

乍看之下,關係正軌和愛情常規化好像對於無浪漫者之外的人並不那麼恐怖,但是我想跟你分享五個平時經常被忽略的社會後果。

一、愛情常規化會創造暴力的關係階層

關係階層鑲嵌於愛情常規化的定義裡。

大家普遍都相信人會自動自發地尋找人生伴侶,伴侶關係最好建築在浪漫架構的基礎上,而每個人都理所當然地追求這種關係。

然後有些非單偶關係的人 —— 尤其是多重關係(polyamory)實踐者 —— 就會很自然地延伸這種浪漫的伴侶框架,從兩人關係變成多重關係。

這種作法不只會馬上排除那些只重視或比較重視性關係的人,也會排擠那些比起追求可能的愛情、更重視家人、朋友或自己的人。

大家預期你長越大就越不需要親密的友誼。大家預期你總有一天會想結婚。大家預期你會想要跟浪漫伴侶共度一生。

只因為你對於你的伴侶有浪漫情感、所以重視這個人勝於你人生中其他所有人,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只因浪漫情感、所以為這個人重新規劃人生,制定一切計畫,付出你的一切,也不會有人質疑你這麼做。

愛情經常被比喻成上癮。當無浪漫者看到有浪漫者如何為一場談戀愛犧牲奉獻,戀愛的確很像是一種癮頭。

在你的人生中,沒有其他關係有像是浪漫關係那麼多的社會及法律認可和情感支持。

只要看看像是「朋友區」(friend zone)、「兄弟情」(bromance),還有帶有貶抑的「好姊妹」(gal pal) 等這些說法,就能理解到多數的有浪漫者如何看待友誼。

異性戀正典化讓這種浪漫至上主義變得更具壓迫性。男人和女人之間似乎無法純粹地成為朋友,而不帶有某些性和浪漫的暗示及假設。

然後還有「我跟我最好的朋友結婚」這個無浪漫者很討厭的說法,因為它排擠了所有浪漫之外的緊密關係。

選擇與好朋友或手足成家或建立情感連結的有浪漫者,覺得自己是不是腦袋有問題,尤其是當他們對於重要他者感受不到浪漫或性吸引力的時候。

有些諮商師認為任何非浪漫性質的伴侶關係都是幼稚的、不健康的。

幸好有很多無浪漫者開始了解,事情不需要是這樣的。我也想要跟你傳遞同樣的訊息。

我們有意識地結成夥伴式的友誼。「愛情三角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無法解釋我們如何圓滿地愛。我們正在為自己奪回朋友區,擺脫浪漫至上主義對它造成的損害。

一旦你開始看到那些顯著的跡象,就會發現浪漫至上主義如何深植於我們的社會結構。浪漫至上主義是從底部被支撐起來,如果不是身處於這個體制的邊緣,就很難看到它的陰暗面。

所以說,究竟為何沒有更多人注意到這種藐視他者的關係階層,將浪漫奉為道德、至高成熟的唯一選項?為什麼他們看不出它如何傷害到每個人呢?

這個嘛…

二、愛情常規化阻礙了溝通和契合性

也就是說,大多數的人在建立健康關係、人際界限和自我意識方面,接受了相當糟糕的教育。這些關係上的建議主要都是在說最受社會接受的兩種性別有多麼不同,因此我們必須要盡可能「佔據上風」。

到頭來,我們全都成為輸家。

競爭。排他。忌妒。約束和控制。佔有。。全心投入。正常。這就是愛情長規劃所描繪的浪漫。

這是每天轟炸我們的訊息,是我們幾千年來所聽到的訊息,雖然直到近年它才開始跟婚姻混為一談。

我們從消費的媒體內容中,學到許多有毒的關係模式。電影、文學和影集的吸睛與蓬勃,都奠基於性和浪漫。

你上次在電視或書籍上看到真正健康的關係(或溝通)是什麼時候的事了?有哪一次你有看過主角選擇跟朋友而不是愛人在一起?你有看過不是拿來推動劇情的「三角關係」嗎?(而且哪裡是三角關係,根本就是「V型關係」好嘛!)

可是可是,難道我們不需要這些愛得你死我活的感情戲,來讓故事變得有趣嗎?

說實話,還真的不需要。

真實狀況是,不只是無浪漫者,許多人都渴望更多元豐富的故事內容:成人友誼可以獲得重視,戀人不必結婚生子,親密、性和情慾也無須和浪漫緊緊綁在一起。

這也是我之所以開始自己寫小說的另一個原因,因為我受夠了文學作品中充斥的有毒愛情。

無浪漫者往往能夠更早發現,擁有單一的、中心化的、和排他性的重要關係並不是人生的終極意義。不是每位無浪漫者都反對單偶制,雖然從行為上和關係結構上來看,比起跟傳統的單偶制,無浪漫者確實跟「關係安那其主義」(relationship anarchy)及多重關係更加相似。

但是…

三、愛情常規化也讓非單偶制關係更難經營

接觸多重關係社群後,我注意到一件怪事。

在這個社群中,我找到其他意識到單一伴侶關係並非唯一人生選項的人。有機會見到這些志同道合的人,本來令我感到很興奮。

然而我很快就發現,這個社群所關注的內容,幾乎全都圍繞著關係階層、忌妒,也很奇怪地急於自清多重關係不是只關乎性。

大多數非單偶制社群內的資訊,還是非常伴侶中心、異性戀正典、順性別正典、健全主義和浪漫取向。

因此,多重關係社群中最常討論的問題,並不是無浪漫者(或多重關係實踐者)實際上會遭遇的問題。它們甚至不是多重關係或非單偶制關係所獨有的問題!

妒忌與「共喜」(compersion¹),如何開始非單偶制關係,到底要不要結婚,這些常見的問題都與重關係和非單偶制無關。

事實上,在幾乎所有其他的關係和情境中,共喜(為自己伴侶的快樂感到喜悅,通常用於對方遇到新對象的時候)都已經是很自然而正常的事情。但是有浪漫者卻被教導要更努力才能把共喜的感受注入浪漫脈絡裡。

照理來說,單身多重關係特別能夠拆解伴侶特權和其他不健康的權力關係。然而,假如無浪漫者擁有同居伴侶、小孩,或者其他比較接近一般同居關係形式的友誼,不論有沒有享受伴侶特權,他們都不會被視為單身多重關係實踐者。

我們往往被排除在單身多重關係俱樂部之外,只因為無浪漫的身分認同很容易被抹除,也因為人們只能通過愛情常規化強加給他們的浪漫鏡片來看待世界。

很類似地,人們在討論忌妒的問題時,也完全忽略了無浪漫者的經驗。我剛好是那種幾乎不會忌妒的人,尤其絕對不會因為親密伴侶之類的事情而吃醋。

在多重關係社群裡「不會忌妒的多重關係實踐者」跟「雙性戀辣妹」一樣,如同神獸般地罕見。

但是,我就在這裡。

不過在關係上,無浪漫者其實更容易失去寶貴的友誼和羈絆。我們深受浪漫至上主義所害,因為人們會為了他們的浪漫伴侶而離開我們。

不同於有浪漫者因為有毒的忌妒而總是不安、渴望佔有,無浪漫者一生都在恐懼失去所愛的人,因為這件事不斷地重複發生。

這種恐懼如此深刻,以至於有些無浪漫者甚至拒絕與有浪漫者成為朋友,雖然有浪漫者會見色忘友,只是基於他們所受到的教育。

但這還不是最糟的。

四、愛情常規化讓無浪漫者、無性戀者與其他族群更加弱勢

我有許多認同:無性戀、亞斯人、無浪漫、禁羈實踐者,也是名左撇子。我的腦袋結構因此跟多數人非常不同。

而浪漫的約會文化也經常圍繞著曖昧、暗示、不坦白。曾經有人指出,一般的約會場合其實非常危險,如果你的認同又較不常見,情況只會變得更加險惡。

假如你是不了解浪漫文化的愛情門外漢,很有可能因此被迫落入自己不想要的浪漫或性愛情境,更別說其他更糟糕的狀況。

找炮友的時候,大部分的人都只想約「炮」,不重視炮友關係中的「友」誼。

想找人打炮的話,假如被人當成女性,還得面對性羞辱和射後不理的問題。

想跟朋友有親密的身體接觸,必須面對吃醋的伴侶、嚴格而浪漫本位的身體界線,也必須接受朋友在找到合適的浪漫伴侶後拋棄我們。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也會面對越來越強的外界壓力,要求我們順應和尋求某種浪漫關係。

假如我們不想要浪漫關係,醫生通常會認為這是我們的問題。大多數人都會將愛、親密和感情當成是一種浪漫。對於許多的無浪漫者來說,期待自己的需求能夠持續而適當地獲得滿足,可能只能是種奢求。

有些無性戀者、無浪漫者和亞斯光譜上的人可能會為了滿足某些需求而選擇讓步,也可能嘗試談談戀愛,因為還沒發現自己是無浪漫或無性戀。

但他們最有可能因為「愛踩煞車」、「冷漠」或「害怕承諾」而激怒許多有浪漫有性戀的人。

愛情常規化最終將神經多樣性、無浪漫及無性戀的人與有浪漫的人分開,導致我們無法團結、難以互相理解。

在愛情常規化的影響下,我們沒有互相教育、接觸甚至合作的機會,反而彼此對立,就像男女被當成異性一樣。

光是這樣就已經夠糟了,但上述這四點都助長了愛情常規化的一個超級大問題,那就是:

五、愛情常規化是虐待文化的幫兇

愛的觀念未受質疑,邊緣經驗缺乏多元交織性的討論,對歷史情境也沒有清楚認識,我們全都在愛、親密和感情的海洋中迷航。

親密關係暴力非常普遍。超級他媽普遍。是許多人每天都必須面對的日常現實。普遍到幾乎人人都遇過會施暴的伴侶,或者認識有這種經歷的人。

然而,浪漫的有毒觀念仍然處處受崇,沒有人去批評、分析,或真正去質疑它。

當一段浪漫關係成為你一生中最危險、最有可能經歷的經驗時,這樣的情境反映出我們所處文化的哪些問題?

如果浪漫愛危機四伏,我們真的應該乖乖地付出一切、追求這種愛情嗎?

愛情常規化迫使人們做出犧牲,讓愛情凌駕於當事人的意願之上,將愛情視為一種有限的資源而不是一種經驗。

愛情常規化不在乎我們合不合適,我們的實際需求,我們豐富的多樣性。愛情常規化抹除了我們的認同,鼓勵上癮,而不是反思。愛情常規化告訴我們愛是盲目的,這種健全主義的說法不只沒有考慮到身心障礙者,也對虐待視而不見。

因為愛情常規化認為,若他愛你,他無法傷害你。

因為若你愛他,你無法離開他。

因為你需要的只是愛。

因為你無法放棄你的靈魂伴侶。

浪漫文化總是在無視那些理當被視為虐待、不當而有毒的行為、關係和情境。

愛情常規化徹底毒化了浪漫和愛情的觀念,以至於包括我在內的一些無浪漫者對任何浪漫的概念都深惡痛絕。這種大肆嘲笑所有其他關係 —— 甚至是健康的浪漫關係 —— 的有毒浪漫文化,實在很難看出什麼可取之處!

還好我認識一些很棒的有浪漫者,證明浪漫本身並不是問題,但我們都可以做得更多,改變這種糟糕的狀況。

在我們 —— 尤其是有浪漫者 —— 開始正視我們如何助長浪漫霸權之前,在我們承認浪漫關係享有許多形式的特權之前,在愛情常規化徹底從健康而真實的戀情中根除之前,本來可以避免的虐待、對立跟排除,仍會持續在我們身邊發生。

愛情與浪漫可以是、也確實是人一生中最棒的經驗之一。所以還等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從有害的愛情常規化中,重新奪回愛情與浪漫吧!

. . .

¹ 譯者註:Compersion 是一個多重關係社群中常見到的詞彙,平常被詮釋為忌妒的相反,指的是替別人的開心而開心。Compersion 的概念其實在佛教思維中源遠流長,也就是「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其中的「喜」(巴黎文/梵文:mudita),因此我把 compersion 直接翻譯成「共喜」。

關於原文作者:
米洪·尼爾(Michón Neal)是 每日女性主義 Everyday Feminism 的特約作者暨社群小編,還有其他許多身分,族繁不及備載。Michón 專門寫一種融合科幻、奇幻、色情和自傳文學的體裁,叫做 cuil 小說,關注非單偶關係和LGBTQIA+光譜上的人物。你沒聽錯:是關於酷兒及多重關係的小說類型!TA正在進行 The Cuil Effect 寫作計畫,是一則長得沒完沒了、關於療傷、人生荒謬和不同人際互動模式的故事。若想更加TA的創作,歡迎參訪TA的 Medium 網站,上面有更多內容、小說連載、網路連結和荒謬人間事。Michón 也是交織性非單偶關係課程的創始人,只此一家,亦在 Postmodern Woman 擔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