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常規化

無浪漫多重關係翻譯著作

有靈

6/28/2023

【翻譯著作】愛情常規化
本篇文章原刊於原文作者的個人網
原文作者:伊莉莎白·布雷克 (Elizabeth Brake)
原文出版日期:2018
譯者:有靈
校訂者:常衿 和 強納森

譯者筆記:

非常感謝創造「愛情常規化」一詞的女性主義哲學家伊莉莎白·布雷克允許我們翻譯她親自寫的簡介文章。愛情常規化對於各種族群有害,例如:無性戀/無浪漫者、樂單族以及多重關係實踐者。相較於我們之前翻譯的「愛情常規化101」,本篇譯文較為學術,希望還能帶來些許啟發!

愛情常規化

愛情常規化(amatonormativity)是我創造的一個詞,用來描述一種普遍存在的預設,認為每個人在排他性、浪漫、長期的伴侶關係中都會過得更好,而且每個人都在尋求這樣的關係。

相信婚姻和伴侶式的浪漫愛情具有特殊價值,導致我們忽視其他友愛關係的價值。這種對於婚姻和浪漫愛情賦予特殊價值和過度重視的現象,以及將浪漫愛情視為普遍目標的預設,就是我們所謂的「愛情常規化」。愛情常規化假定中心式、排他性及浪漫的關係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會追求的,更是常規的,其他類型的關係都不如它重要。誠如近期許多都市部落主義者、樂單族,多重關係實踐者及無性戀者宣言所論,這種推崇婚姻關係及浪漫愛關係的看法,貶低了友誼和其他友愛關係。愛情常規化要求我們為了浪漫愛與婚姻犧牲其他類型的關係,並將友誼與單身主義打入文化冷宮。

伊莉莎白·布雷克 (Elizabeth Brake),《Minimizing Marriage: Marriage, Morality, and the Law》(OUP, 2012),第4章,iii頁

. . .

愛情常規化描述了許多說法背後所隱含的文化預設,例如:「她(還)沒找到真命天子」或「你不結婚/沒伴侶,難道不會很寂寞/不成熟/不負責任?」

愛情常規化這個詞來自異性戀常規化(heteronormativity),後者指的是將異性戀視為正常的社會建構。愛情常規化影響了異性戀者和LGBTQ社群的人士,也隱含著對無性戀者和多重關係實踐者的歧視。(儘管多重關係包含浪漫愛和性關係,它仍然被情慾的浪漫愛本質上是單偶關係的普遍預設邊緣化。)

愛情常規化製造了有害的刻板印象,鼓勵將浪漫關係視為常規,並根據這種預設建構法律與社會。這將對人生中其他類型的重要關係造成歧視與阻礙 —— 友誼、無性戀的浪漫以及特定種類的多重關係。愛情常規化與其特權也可能構成壓力,讓大家進入並維持排他性的兩人性關係,儘管那些關係對他們有害、成本高昂,或者不符合個人需求。比方說,有些人會建議別人「將就」一下,隨便找一個條件普通的對象,只因為每個人都該有個伴!

關於愛情常規化的最新著作,可參考我剛發表的論文,討論多重關係和其他顛覆性的婚姻關係:〈顛覆性的婚姻能否挑戰愛情常規化?多重關係婚姻與浪漫愛理想〉。這裡是該論文的濃縮版

愛情常規化和異性戀常規化

愛情常規化這個詞的發想,來自於「異性戀常規化」(heteronormativity),後者指的是將異性戀及性別差異預設為規範性常規。因為異性戀常規化將異性戀與用來界定異性戀關係的性別角色視為正常,女性主義及酷兒理論對其多有批判。針對異性戀常規化的批判,質疑了多種社會制度,因為性和性別徹底滲透了整個社會體制。此批判試圖揭露普遍性的異性戀預設與其伴隨著的後果。異性戀常規化排擠的不只是男同性戀、女同性戀和雙性戀者,也包括單身家長,因為它預設了具繁衍功能的家庭應當由不同性別的生理父母組成。「強制異性戀」(美國詩人亞卓安.芮曲(Adrienne Rich)所創的用語)阻撓了女人之間的有力關係,將女人的關注力轉移到男性伴侶身上。有些批判異性戀常規化的人會說排他性的兩人關係是異性戀的理想,因此只認定排他性兩人關係的婚姻法律,即便認可了同性戀婚姻,仍然是再複製異性戀常規化,並排擠成人的友愛網絡。

在某種程度上,排他性的兩人關係是異性戀的理想;愛情常規化與異性戀常規化因而有許多交集。如同異性戀常規化,愛情常規化無孔不入,也可以與其他壓迫體制合併理解,比方說它與性別角色的關係(例如,單身男性的刻板印象與單身女性的刻板印像不同,男人和女人被理解為出於不同的原因而需要婚姻)。我們可以透過那些違反其規訓的事物理解異性戀常規化,例如顛覆性別角色以及同性性愛。相同的,違反愛情常規化的例子包含:選擇一個人去餐廳吃飯、重視友誼而非浪漫、帶朋友去出席正式活動或獨自出席、跟朋友同居,或不追求浪漫。

伊莉莎白·布雷克 (Elizabeth Brake),《Minimizing Marriage: Marriage, Morality, and the Law》(OUP, 2012),第4章,iii頁